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同时加入一些细节丰富内容,且总字数变化不大:
---
1948年11月10日,华东野战军基本完成了对国军黄百韬兵团的包围圈构建。
此时,刚从东北战场撤回徐州的杜聿明提出了作战方案:由李弥兵团固守徐州,而在徐州附近的邱清泉和孙元良兵团南下,联合中原地区的黄维兵团,向中野发起攻击,力图先解决中野部队,随后再转向北方,解救被围的黄百韬兵团。
杜聿明的计划延续了他一贯的思路——面对解放军,必须先集中兵力突破一条战线,才能避免被对手牵制,陷入被动局面。
展开剩余85%然而,国军高层中像杜聿明这样积极进取的将领已不多。李弥不愿意独自承担守卫徐州的重任;总司令刘峙一方面不愿违抗蒋介石的命令,放弃对黄百韬的支援,另一方面又担心徐州处于险境,一旦失守,他的官职也难保。
最终,杜聿明的方案被否决。蒋介石在南京重新部署:国军继续在内线作战,黄百韬坚守碾庄,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一部分兵力向东增援,李弥主力留守徐州,孙元良兵团则负责保护徐州侧翼。
同时,中原的黄维兵团被调往北方,与李延年和刘汝明兵团汇合,向徐州集中兵力。
如此一来,国军在徐淮一带集结了多达七个兵团的主力,成为解放战争期间国军规模最大的一次兵力聚集。
从战略角度看,国军这次排兵布阵并不算高明,实质上重复了以往的老套路:被围部队选择固守待援,援军则以南北或东西方向夹击前来救援。结果往往是固守部队最终未能守住,援军被阻击停滞,最后援军反而成了被包围的一方。
黄维兵团的遭遇便是典型。他接到救援黄百韬的命令后,尽管“排除万难”,“兼程急进”,但在黄百韬被全歼时,他们仍然在徐州一百多公里外。
黄维并非不积极。11月8日接令后,他便率领十二兵团从驻马店、确山方向疾驰前进。由于部队携带重武器较多,且路线崎岖,需要翻越多条河流,还不断遭遇我军地方部队的袭扰,能于11月18日抵达蒙城,已属不易。
然而,与黄维一同北上的李延年和刘汝明兵团行动迟缓,导致黄维兵团孤军深入。
黄维刚进蒙城不久,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的消息传来,徐州战局瞬间逆转,国军形势变得极为不利。各方将领纷纷建议放弃徐州,退守淮河防线。
但由于津浦铁路上的关键据点宿县已失守,若要撤退徐州兵力,首先必须夺回宿县。国防部因此决定让黄维兵团继续北进,攻占宿县,打通津浦路交通线。
黄维的属下曾建议暂时守住蒙城,视形势再做进一步行动,但黄维不敢违背命令。他另有一策,率部向东南方向怀远转进,依托蚌埠做后方基地,再北上攻敌,然而这一方案遭到国防部否决。
无奈之下,黄维带队强行渡过涡河,向宿县方向挺进,结果导致与大部队距离更远,陷入孤立。
11月23日,中野军队放弃南坪集阵地,边撤边击,诱使黄维兵团主力越过浍河。黄维渡河后,猛然发现敌军已对其形成包围,惊慌中命令部队掉头渡河,向双堆集方向撤退,企图与蚌埠方向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汇合。
然而,令人难以理解的是,精通兵法的黄维却违反了基本的军事常规:撤退时未实行后队换前队,而是让原前队继续当前队,后队继续后队,全军大规模调头。
当时,黄维兵团前队已与中野交火,撤退进度因此大受影响。到11月25日,机动作战迅速的中野部队将黄维兵团围困在以双堆集为中心的20多个小村庄内。
被围后,国军统帅部仍旧沿用老套路,决定“中心开花,南北夹击”:黄维兵团在双堆集坚守,北面邱清泉和孙元良兵团从徐州迅速南下,南面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从固镇北上,形成南北夹击,力图解围,打通津浦路。
解放军则继续沿用先攻坚、后阻援的战法:集中兵力歼灭固守的黄维兵团,同时阻击来援部队。待黄维被歼后,再全力消灭援军。
中野以七个纵队约十五万人兵力围歼双堆集的黄维兵团;华野则抽出八个纵队,在徐州南部布置长达十公里的弧形防线,阻击邱清泉、孙元良兵团的南下,监视徐州方向,此即徐南阻击战,由谭震林、王建安指挥。同时,华野与中野各派一个纵队及若干地方部队在蚌埠以西阻击北上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称为蚌西阻击战。
刘伯承元帅曾形象地描述这套战役部署:“吃一个”(即歼灭黄维兵团的双堆集战役)、“夹一个”(即徐南阻击战,监视杜聿明集团)、“看一个”(即蚌西阻击战,阻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
其中,“吃一个”一直是淮海战役中最受关注的焦点,因其伤亡最大,也是第二阶段的核心任务;“夹一个”同样重要,关系到战役后续部署;而“看一个”则常被忽视,未获足够重视。
负责“看一个”的,主要是中野二纵和华野六纵及一些地方部队,指挥官分别是陈再道和王必成。王必成部队最先进入战区,阻击战打响三天后,即12月4日,陈再道率二纵南下增援。
从地理上看,李延年两军一度推进到距离双堆集不到30公里的龙王庙,刘汝明军团驻扎固镇。相比距离双堆集50公里以外的邱清泉兵团,刘、李兵团对中野威胁更大。
虽然刘、李兵团整体实力不及邱清泉和黄维兵团,但他们人数约为我军两倍,装备精良,曾给华野六纵造成极大压力。
阻击战打响后,六纵在第一道防线坚守仅四天便被迫后撤至第二道防线。在这里,李延年和刘汝明利用人数优势,从左右两翼迂回突击,迫使六纵坚守三天后再次撤退。
退守第三道也是最后一道防线时,粟裕亲自致电王必成,命令“不许后退”,并派遣一个师、一个旅、一个团增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第三道防线才得以坚守到最后。
王必成自1938年加入新四军后,一直在粟裕麾下作战,参加过黄桥战役、讨伐李长江、天目山战役、苏中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等多场战斗,素有“粟裕三大铁拳”之一的美誉,与叶飞、陶勇齐名。
淮海战役中,王必成率领六纵参与围歼黄百韬,主攻前、后黄滩,战斗异常激烈,最终全歼国军44师。随后他率部迅速南下蚌埠,阻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
作为勇猛将领,王必成和六纵作为华野主力纵队之一,一度被逼退至第三道防线,可见蚌西阻击战的残酷与惨烈。
因此,晚年王必成并不认同中野提出的“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的说法,他认为“看一个”绝非轻描淡写,而是激烈异常的战斗。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时,才能被认定为铁粉。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关注”,成为铁粉后可第一时间收到推送。)
---
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帮你继续深化改写或拆分段落调整,随时告诉我!
发布于:天津市康乾配资-股票实盘配资平台-炒股配资皆-线上配资炒股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