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个感觉:我们老师之间的人情味,好像越来越淡了。
以前在办公室,打印机坏了,立马有人蹲下身去鼓捣;
谁家有点事儿,大家自发凑份子帮忙;
课间还能泡壶茶,顺带聊聊带学生的糗事、孩子的近况。
那时候,学校真像个大家庭。
可现在,更多的是各自忙碌,低头改卷子,抬头点点头,热情和心意都少了。
仔细想想,不同年代的老师,差别还挺大。
6、70后的老师,大多是从“单位制”走过来的,习惯了那种“一家人”的氛围。
年轻教师刚入职时,他们一句叮嘱、一杯热水,就能让人心里暖洋洋的。
不过这些年,他们自己也经历了职称、绩效的种种波折,心态慢慢变得平和,甚至有点淡了。
他们常说:“把课上好就行,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
80后的老师,就是最夹心层。
既要顶着学校管理层的要求,又要照顾家庭、孩子,还要想着职称晋升。
办公室里,他们最常聊的是孩子报了哪个班、哪家培训靠谱,或者职称评审进展如何。
人情往来?没时间顾那么多了。
合作更多是为了完成任务,交流往往也是交换信息,少了那种温情。
90后的老师,追求生活质量,不愿把自己压得太紧。
有人调侃他们:“不想当班主任的90后老师,比不想上晚自习的学生还多。”
其实他们不是不负责,而是更清楚投入和回报。
绩效多点少点,没那么看重,
反而更在意能不能准时下班、周末去露营、晚上约个瑜伽课。
他们的圈子也更小而稳,结婚请柬只发给同龄人,隔壁桌的老教师可能根本不知道。
零零后的老师,则是另一番景象。
办公桌上摆满了手办、漫画书,手机里存着一堆摸鱼表情包。
他们的交流方式更多是线上化,微信群里聊得热热闹闹,面对面却冷清不少。
学校组织师徒结对,表面答应,背地里可能一句没交流。
对他们来说,社交更多是一种策略,
很难像老一辈那样,靠人情味建立起深厚关系。
说到底,人情味的淡薄,不全是代际差异。
还有不少外因。比如——
竞争压力大:
职称评审、绩效分配,几乎都跟个人利益挂钩,大家难免有点防备心理。
年轻老师流动性强:
今天在这儿,明年可能就调走,没心思花力气搞深厚关系。
管理层忽视:
有些校长、书记忙着应酬上级,却忘了建设教师的凝聚力。
久而久之,老师们只把学校当成工作场所,而不是家。
我印象很深的一件小事:
前阵子,一位70后的老教师生病住院,级长想让一位00后年轻老师帮忙代课。
结果对方直接说:“我跟他又不熟,代课太累了,我没时间。”
最后还是另一位70后的老师接下来了。
听完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不是年轻人没良心,而是大家心里那份人情味变淡了。
我们可能改变不了整个制度,但至少能从自己做起。
6070后的老师多说几句经验分享,
80后的老师能在忙碌中搭桥引路,
90后和00后的老师,试着真诚一点,多给同事一些理解。
哪怕只是办公室里主动打一声招呼、顺手递一杯水,也能让这份人情味慢慢回来。
毕竟,我们都是站在三尺讲台上的老师。
学生们在操场上手拉手做游戏,我们何尝不也需要在办公室里有份真心的陪伴?
希望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能重新放下业绩焦虑、圈子隔阂,
像以前那样泡杯茶,聊聊学生的趣事,说说生活的烦恼。
因为——学校从来不仅仅是工作的地方,它更该是有温度的家。
你觉得老师之间的人情味变淡了吗?
康乾配资-股票实盘配资平台-炒股配资皆-线上配资炒股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